日期:2019-05-17 11:54:09
我國實行了長達三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造就了整整兩代“獨生子女”家庭,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獨生子女”家庭模式。
這種家庭里,因為受到過分的關注,造成許多獨生子女會一直有一種感覺——我是家里的中心,我是第一位的,這個世界是因為我的注目而存在,宇宙是圍繞我轉的。
其實,每個生命一出生,都想成為宇宙的中心。這叫作“全能自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種極致的表達。
這個感覺在孩子六個月之前或至少三個月之前,是應該得到充分滿足的。這種滿足通常由媽媽來給予,當孩子這種感覺得到滿足之后,他才能夠從這種狀態(tài)中脫離出來,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發(fā)出別的更復雜更高級的感覺。
但在中國,通常的情形是:很多父母對六個月之前、不會說話的孩子沒有感知能力。他們不知道怎么去捕捉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的需求,嚴重忽略六個月甚至九個月之前的孩子,所以孩子這種“全能自戀”嚴重地沒有得到滿足。
等孩子長大了,會說話了,會走路了,變得可愛了,全家人又會圍著他轉,過分地滿足他……就相當于在該滿足孩子的時候,沒有給他足夠的滿足;等孩子長大了,不該給他那么多滿足的時候,又給了孩子過度的滿足。
這種不恰當?shù)臐M足方式,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強,無法脫離。孩子得到了表面情感的過度滿足,他發(fā)現(xiàn)宇宙星辰都是圍繞著自己轉的。
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清晰,這種滿足會讓他很困惑,同時又讓他很悲慘,因為在家庭之外,他就不是“宇宙中心”了,家庭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讓他感覺委屈或者難以適應。而且他承載著所有圍繞著他轉的人——至少兩個,多則六個大人——的期待,這些期待構成了他生命里沉重而且無可逃脫的負擔。
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在成長中普遍容易出現(xiàn)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對獨生子女本人和獨生子女家庭都影響巨大,并且存在著代際傳遞。
如何盡早發(fā)現(xiàn)、妥善調(diào)整、及時處理這些問題,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參與、智慧與勇氣。
1、出生至六個月,盡量給孩子全然的滿足
朋友說起她表妹有一個孩子,今年四歲了。和很多年輕的媽媽一樣,朋友表妹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快就去上班了,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帶,媽媽只是晚上回去看看孩子。
這個孩子從小就是一個特別乖巧的寶寶,特別會觀察人,一兩歲的時候就會看眼色:爸爸媽媽是不是不開心了?那我今天要乖一點兒啊,等等,是一個很自覺的寶寶。但朋友發(fā)現(xiàn),他和媽媽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和七大姑八大姨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是三個狀態(tài)。
相比較而言,只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最老實,媽媽說讓干什么就干什么,特別害怕媽媽發(fā)飆,非常聽話,絕對不胡鬧。但是七大姑八大姨圍著他的時候,孩子就為所欲為,隨便哭鬧,誰說都不管用,脾氣變得極其暴躁,還罵人。
同樣一個寶寶,同樣的年齡,面對不同的人群,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完全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
朋友的推測是,當七大姑八大姨圍著他的時候,他就覺得,我有那么多人可以依賴,你不愛我還有人愛我,你不順從我,有人順從我,不行我就哭、我就鬧。
有一個畫面朋友印象很深:一大家子人帶著孩子去商場,寶寶一個人在前面跑,后面三個老人追著,再后面是這些姨媽、舅舅們追著,形成一個梯隊往前跑。朋友當時看到這個畫面就覺得非常有意思,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家庭都是這樣。
表面上,七大姑八大姨、整個家族都在圍著這個孩子轉,但這個孩子在媽媽面前,就變得很老實,而且他察言觀色的本領很高,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簡單推測是:孩子的“全能自戀”在媽媽那兒可能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
因為沒有被真正滿足,所以孩子一直不能從這種需求中脫離出來,一直想要從媽媽那里獲得和求證。
這種嬰幼兒期的心理需求不被滿足就會導致嚴重的成長不完全,我們稱之為“巨嬰病”。一個人慢慢長大,甚至已經(jīng)成年,但是他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可能還是一個“嬰兒”。他的心理需求還停留在嬰兒期,這也是“巨嬰病”的核心——這個世界是圍繞我來運轉的,更嚴重一點兒就是——“我是全能的”。
“巨嬰病”越重的人,通常就意味著早期他作為嬰兒的時候得到的滿足就越少。甚至有些“巨嬰病”的孩子在早期遭受過嚴重的母嬰分離,他們被媽媽拋棄過、被別人養(yǎng),比如被隔代撫養(yǎng)或者被保姆養(yǎng)。這也是朋友表妹的孩子在媽媽面前和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完全不同的重要原因。
2、孩子一點點長大,父母一步步放手
中國人養(yǎng)孩子常是倒著養(yǎng)的。一歲以前,父母不關注孩子的情感,也不給孩子足夠的陪伴;等一歲到三歲,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要自己對世界進行嘗試、探索時,家長就開始全方位防范,不許孩子動手,或者直接阻止,或者迅速幫孩子做完孩子想自己完成的事,不給孩子犯錯誤和學習、探索的機會。
等三歲以后,特別是六歲以后,孩子需要獨立,需要向自由的空間生長時,父母、老師、社會都在要求孩子“你要聽話”,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等孩子長大了,十八歲之后,父母開始干涉孩子成年之后的人生選擇,不管是職業(yè)還是對象,父母會覺得“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會打著愛的旗號。等到孩子成人、結婚、生孩子,父母百般不放心,死活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對號入座,說“沒錯,我就是這么對待自己孩子的”或者“我就是這么被養(yǎng)大的”。這就是“巨嬰病”在代際之間的傳遞途徑。
“巨嬰病”的一個經(jīng)典的表現(xiàn),就是“你我不分,我們是一體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稱它為“共生”。
這對嬰兒來講很正常,但如果我們成年了,還認為“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孩子的事”,那就是“巨嬰病”。
其實,六個月之前的嬰兒和媽媽共生在一起,這叫正常的共生。因為這個時候的嬰兒必須和媽媽共生在一起才能獲得生存的基本條件;六個月以后,孩子還和媽媽共生在一起,或者媽媽和孩子共生在一起,這都叫作病態(tài)共生?,F(xiàn)在90%的中國人都活在病態(tài)共生的狀態(tài)里,我們需要從這種病態(tài)里擺脫出來,因為這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導致我們活得非常辛苦。
病態(tài)共生是一種“我為你活,你為我活”的生活方式。父母宣稱“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我不離婚”,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興趣愛好;孩子在這樣的“奉獻”面前,必須表現(xiàn)得孝順,所以為了爸爸媽媽,要選擇一個讓他們滿意的職業(yè),要選擇一種讓他們滿意的生活方式,甚至要選擇一段讓他們滿意的婚姻。
而且在“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中,作為“一”的獨生子女,要承擔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個大人的期待,這構成了雙重的“過度”,一部分是過度滿足,另外一部分是極其嚴重、過度的負擔。這個負擔并不是物質上的負擔,而是他要順從、承接六個老人的意志、意愿。
所以我們看到,作為“巨嬰病”家庭的獨生子女,真的很孤獨、很累。
但是這種家庭的父母不覺得,還會被自我催眠,覺得自己很崇高、很偉大,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多偉大的父愛母愛!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來,這些安排其實是病態(tài)的,也是有害的,是因為父母早期關系沒有處理好,對孩子產(chǎn)生的投射。
如果中國家庭可以從這種攪成一團的病態(tài)共生里走出來,讓父母歸于父母,孩子歸于孩子;如果父母知道且止于做好自己,給孩子應有的發(fā)展空間,不強烈地控制孩子;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自戀和依戀能得到充分的滿足,那么他的“巨嬰病”會比較輕或者沒有。
等到孩子逐漸地成長,不需要承擔父母、長輩意志的重壓,成長為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完整的生活能力的人,那么“巨嬰病”的代際傳遞就可以阻斷了。
3、掌握自己的人生,溫和而堅定
有些朋友說,現(xiàn)在家庭就是“四二一”這樣的結構,而且孩子自己已然跟父母是一種共生的、分不開的關系,那么該怎么處理父母對自己過分地干涉?
首先,孩子需要展現(xiàn)出“我是成人”的獨立能力。如果在一個家庭中,你已經(jīng)意識到父母跟自己是共生的關系,那么孩子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比如我經(jīng)常在節(jié)目中問一些很年輕的朋友:爸爸媽媽為什么會反對你交男朋友?為什么會干涉你們不可以談異地戀?等等。那是因為在此之前,你沒有給父母展現(xiàn)出“我是成年人”的這種態(tài)度,也沒有讓你的父母相信你有處理好這些事情的能力。
你可以主動跟父母聊,你現(xiàn)在跟什么人交往,你對未來的生活是怎么設計的,你有怎樣的夢想,盡量讓父母多了解你,并相信你對自己未來的規(guī)劃和安排,消除父母對你的焦慮。父母焦慮越大,就越想控制你。
其次,孩子需要給父母劃出清晰的界限。和父母明確哪些范疇是你不希望他們干涉的。比如要求父母不進入自己的私密空間,不允許父母看自己手機和郵箱,甚至在交友問題上不允許父母過多地干涉。
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可能很難向父母提這些要求,因為心里會很內(nèi)疚。這時,孩子需要認清自己內(nèi)疚的原因是什么。這里涉及一個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有自己的命運,孩子有自己的命運,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每個人也只能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溫和而堅定”地與父母溝通。堅定就是我堅定地做我自己,堅定地對父母說“NO”,這是我的空間,你們離我遠點兒。溫和就是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非?!吧埔狻钡膽B(tài)度,我并不是非要和你們對著干,我還是愛你們的,但是這個溫和不損害自己的堅定。
有些父母比較自覺,很早就知道跟孩子建立邊界。但如果你的父母非常堅持地要黏著你,你就必須盡早地、一次又一次地做這件事情,做得越早,父母接受的難度越小,越不會覺得被傷害。
可以先從小事開始,例如怎么吃飯、怎么穿衣服、幾點鐘起床、幾點鐘睡覺、怎么交朋友、抽屜怎么弄、為房門上把鎖或者把鑰匙從父母那兒要回來等,一點兒一點兒爭取到自己的邊界,而不是直接從人生大事出發(fā)。只有這樣你和父母的關系才能調(diào)回正常的軌道。
指導正確哺乳、喂養(yǎng)、呵護、
洗澡、穿衣、換洗尿布、物品消毒
帶小孩、照顧老人、
做飯、烹飪、花草養(yǎng)護
整版打磨、?;Ч?br> 深層護理、基本保養(yǎng)